中国钢制办公家具制造商

China Steel Office furniture Manufacturer

186-3855-0888

凯迪亚首页新闻资讯 / 行业新闻

现代企业发展困哪原因分析

2018-10-12   来源:凯迪亚办公家具

0411.jpg


说实话,现在感到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在少数,可以说大家都难,有一些企业日子快过不下去了。为什么这么难?怎样才能走出困境?这是企业家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。俗话说,小胜靠智,中胜靠德,大胜靠道。反过来理解,大家都难,就不在某人的“智”和“德”,一定是“道”出了问题。“道”就是规律,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搞不明白,仅靠自己的一些智慧和努力是难以走出困境的。因此,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困难的真正原因,才有希望找到正确的思路,再经过努力走出困境。那么企业困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
当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,既有外部因素,也有内在原因,各个企业有各自的情况,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:


一、生产严重过剩

观察我国市场供求的变化,基本上经历了从短缺到部分过剩,再到全面过剩这几个大的阶段,这些年确实出现了严重过剩问题。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到处都是空置的楼房,到处都是产业区和工厂,到处都是宾馆、饭店,这种情况如果无止境地发展下去,总会有一天再没有土地能供我们生存,城市的道路也会无法正常通行。现在房地产严重过剩,汽车、摩托车、家具、家电严重过剩,礼品、食品饮料、酒类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大量过剩,宾馆、饭店、商店也出现严重过剩。由于严重过剩,各个行业都出现销售困难,没有品质和品牌优势的产品,首当其冲被淘汰,即便产品做得不错的企业,日子也大不如以前,去年格力空调销售就下降了几百个亿,一些企业更是下滑严重,甚至陷入困境,有的不得不破产倒闭。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总是平衡的,不平衡时就会自动调节,自然规律如果不起作用,社会规律就要发挥作用。出现严重过剩后,销量减少就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,这是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。虽然政府可以通过发布产业信息和行业预警,或者出台产业政策进行调节,防止一些产业过度发展,避免经济出现振荡。但市场经济条件的生产过剩不可避免。特别是在中国,过去那种大量市场空白,井喷式的需求一去不复返了,过剩将成为一种常态。这对过去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,既是一种严峻的考验,也是一次难得的磨练和提升的机会。对当前全面性的严重过剩,企业家需要有一个深刻地认识,要掌握在严重过剩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之道,学会在过剩经济的海洋中游泳。怀念过去的日子,等待市场的变暖已经没用,要根据现实情况尽快做出战略调整,以销定产,以品质和创新取胜。

 

 

二、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

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人们生活也从温饱小康开始转向品质生活。当前的需求变化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一是传统需求排浪已过。过去三十多年,中国经济基本上围绕着吃、穿、用、住、行这些基本生活需求在发展。家电、汽车、摩托车、商品房等过去都是空白,一旦进入家庭,就出现了巨大的排浪式需求,拉动了中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。现在这些需求已经基本满足,排浪不可能再现,除了少量的新顾客需求外,基本上都转向了更新换代的改善性需求。排浪过后,传统消费需求已大幅度减少,更新换代的升级版消费成为主流,而我们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深,措施不力,转型升级缓慢,难以适应这种变化,这是造成当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。

二是新的消费需求出现。与过去的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吃、用、住、行消费不同,新的需求主要在精神层面,如对文化艺术、观光旅游、健康养生、精神交流的需求,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然而,能适应和引领这个市场的企业还很少,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好作品也很少。这种供需错位的改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许多企业产生不了效益,是艰难和痛苦的。

三是更加追求价值。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和精神需求的出现,使人们的消费更加理性、更加追求新美和个性特色,更加注重品牌和品质,购买也更趋向即时和务实。这种需求的变化,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无论是产品质量、产品功能、产品包装、产品订价,还是企业文化、企业品牌、企业服务,都需要取得顾客认同,都需要提升与需求的贴合度,都需要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,让他们有更多购买的理由和更好的购买感受。然而,我们不少企业对需求的这些变化缺乏认知,不够重视,经营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,产品缺乏外观创意和功能创新、缺乏文化内涵和品牌声誉,没有特色和优势,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,这是不少企业之所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 

三、经营环境尚未根本改变

尽管本届政府在减少审批事项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、支持企业产业调整和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经营环境有所好转,但企业感受到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一是贷款难、贷款成本高。由于银行信贷机制改革滞后,诚信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,银行放贷不是按企业诚信,仍然实行资产抵压和担保,而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土地证和足够的资产用于抵压,或找不到相匹配的担保单位,因此很难从正规渠道贷款。出于无奈只好从信用社,甚至通过民间借贷取得资金,平均利率在1分以上,成本很高,货款很难,为贷款跑关系找门路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。

二是法制环境没有大的改变。企业创新和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,打假和净化市场执法不力,无序竞争严重,不少行业大量仿制产品以低价冲击市场。企业诉讼难,执行难,不少企业宁可利益受损,也不愿去法院打官司。

三是政府服务不到位。一些管理人员缺乏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,不是热心帮助、指导企业完善,而是死搬教条,借机卡压。有的行政机构,变相指定中介机构,这些机构收费很高,加重了企业负担。政府服务缺位,缺乏权威性的产业预警和及时的产业调控措施,造成不少行业盲目发展,过剩严重。对企业只收税费,只检查,企业遇到困难没有人负责采取针对性的帮助,企业几乎是自生自灭,不少企业在困境时感到很无助。一些政府扶持资金只搞"锦上添花”,不搞“雪中送炭”,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,很少能得到扶持,等等。由于经营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,这也为企业走出困境带来了不利影响。


四、一些企业包袱过重

当前企业生存现状可分为三类:一类是日子过得好的企业。这类企业一般都有好的战略和明显的竞争优势;一类是日子还过得去的企业。这类企业一般是没有贷款包袱,积累有一定的管理和市场基础;一类是日子很难过的企业。这类企业多数是包袱过大,又没有理想的收益,难以为继。由此可见,包袱过重是不少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。企业为什么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呢?主要有三个原因:

一是盲目发展,投资增长过快,投资规模过大,超过了企业承载能力。一些企业不考虑自身实力,不留余地,依靠贷款甚至高息负债去建项目,一旦项目收益支付不了高额利息,包袱就会越来越大,举步维艰。

二是投资失误。一些企业投资不做市场调研和战略分析,以过去成功的经验和人脉优势去决策,结果市场一出现变化,或者人脉变了,过去的经验换了时间和地方,就不能成为经验了。有的人过分迷信技术,认为科技领先的东西就一定会好,好的东西就一定有市场,却不知市场欢迎的才是真正的好,能在市场推开的才是真正的好,有多少专利都在睡大觉。投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,企业如果承受不了这个损失,就会因此陷入困境。

三是项目虽好,但运营无力。由于运营不好,一直亏损,只有靠不断的输入资金来维持其生存,不仅原来的投资收回无望,而且不断形成新的包袱,企业负担越来越重,危机和风险很大。因此,无论再成功的企业,再好的项目,企业都不可背上包袱。一定要把市场调研透,把战略研究好,统一规划,适度规模,滚动发展,一直保持在轻松前行的状态。

      

五、企业转型升级缓慢

经济形势好的时候,有不少经营不好的企业,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,也有不少经营好的企业,由此可见,企业能否经营好,根本原因在自己。当前企业困难,固然有许多外部原因,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

一是认识滞后,消极等待。首先,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深刻变化及长期性认识不足。没有看到这次产能过剩、需求升级和经济下行,是过去三十多年累积的结果,是一种量变到质变。国家不可能再依靠大量投资来刺激经济快速复苏,造成更严重的积重难返。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对多数企业来说是一场浴火重生。因此,经济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转变,更不会回到从前,所以,等待没有出路。其次,对当前的商机看不清楚。危与机是同时存在的,经济转型、消费升级、一带一路建设、脱贫攻关等,都带来不少新的商机,一些企业对此却茫然无视,错失良机。机会稍纵即逝,不抓住机遇突破困境,就会越来越难。再者,对新科技革命的影响认识不到。互联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,未来几十年它将深刻影响社会的每个人、每个企业,将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,颠覆许多人类己有的规律和经验。然而,不少企业对此却认识不深,利用很浅,没有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变革和提升中。由于认识不到位,企业对转型升级,看不清方向,下不了决心、畏难不前,感到企业转型没人才,缺资金,怕失误造成损失,难以承受。这些担心虽然是客观存在,但主要还是认识问题。俗话说“只要思想不滑坡,出路总比困难多”。资源,人才,资金,在当今融合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。真正的问题,是你是否看清方向,是否下定决心去做,并想办法把它做好。

二是能力不足,创新乏力。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时间短,不少企业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。尤其是在企业的战略管理、技术创新、品牌推广、危机管控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比较薄弱。明知产品落后,没有特色;明知走出困境需要创新,却搞不出来有市场冲击力的东西,也不知道去找谁帮助。不少产品在使用功能、外观设计、包装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很大,已不适应市场。有的企业好不容易创出点新产品,却推广不力,迟迟形不成效益。企业能力亟待提升,同时与此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也亟待鼓励发展。

三是机制落后,动力不足。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进行股权改造,因此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治理结构,有不少还是家族企业、家族内传承、家族化管理,影响核心团队素质提升和科学决策,同时也缺乏转型发展的动力。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当时的创业动机,就是为了生存,为了使家庭过上好日子,现在他们中的多数人这个目标早已实现,有不少人的收入几代人都用不完。在经营难度增大的情况下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宁愿卖掉企业,买些保险、商铺房产,再留点钱用,也不愿再经营企业;有的人虽然经营企业,却只想维持企业生存,不愿再冒风险去开创新的领域。这也是企业转型和创新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由于转型缓慢,创新乏力,企业迟迟走不出困境。


本文由河南凯迪亚办公家具有限公司编辑撰写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chnkdy.com

x
填写您的电话:
x